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那些年,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 > 第530章 数十年间行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易疑惑的看向身边的小仙侍,问道:

    “不是都弄好了吗,什么地方还用寿星亲自去?”

    小仙侍恭恭敬敬的回答:

    “回真君,寿星应当是去一善人处赐寿。”

    陈易倒是好奇了,究竟是个怎样的善人?

    小仙侍快步走向玉桌,拿起了上面一张字体,陈易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徐桂梅: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这名字好像有点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

    于是陈易将手轻轻放在那个名字上,徐桂梅的过往立刻闪现。

    陈易这才发现,的确见过,这位老人曾上过新闻头条呀!

    徐桂梅年轻时,就是出了名的好人;

    左邻右舍谁忙不过来,只要跟她吱个声就行。

    看孩子、喂猪、做饭、甚至谁家去了老人要守夜,她都爽快应承,从不讲任何报酬;

    村里只要办红白喜事,徐桂梅总是第一个到场搭把手,扫地做饭,忙前忙后。

    可以这么说,徐桂梅帮过全村人,几乎大家都受过她的恩惠;

    甚至连隔壁村,也有不少人心怀感恩。

    多年前,那时的厦铺河既没有桥,也没有船,邻村上学的孩子们不敢淌水而过河;

    这时,徐桂梅出现了。

    她嘱咐自己的儿子,一次又一次地背着这些孩子过河,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抵达学校;

    她的善,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几十年间一直不断。

    厦铺河边上有个亭子,是周边几个村村民出山的必经之地,一趟少说要走十里路;

    打小在大山里长大的徐桂梅,深知赶路后对茶水的渴望;

    去别人家讨水喝吧,面皮薄的人开不了口,开了口也不一定讨得到。

    要是有人及时送上一壶茶,那该有多好?

    时年六十岁的她,将心比心之下,默默煮好茶水,送到河边,给过往行人送去一口甘爽。

    不锈钢茶缸里,盛着大半缸微褐色的茶水;

    茶水中浸着一把竹水勺,已被摸得溜光水滑...

    简约古朴的亭子里,凉茶静静散发着香气;

    喝上一口,茶香合着川芎药香沁人心脾,一扫赶路的燥热。

    一年又一年,河上架起桥,河边修了路,简陋茶摊变身气派茶亭;

    山里每天都有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每年3月至11月,徐桂梅那缸每天准时奉上的茶。

    看起来简单的一缸凉茶,也不简单;

    每天晚上,用土灶铁罐烧好水,泡上茶叶和川芎,让其自然放凉。

    早上6点,准时将茶水茶具送到桥头;

    晚上收工后,将茶缸和茶杯收回,剩下的茶水倒掉,茶具清洗干净。

    金山脚下,厦铺河边,一壶凉茶香了35年,暖了无数路人的心;

    藕塘村里,桂梅亭内,一个身影忙了35年,持续释放淳朴善意。

    阡陌之间,街巷之中,一种精神传了35年,引领乡邻向善向美~

    村民们都喊徐桂梅“二妈”,对她每天风雨无阻的行动有种矛盾的情绪,既佩服却又不甚支持;

    佩服的是,送茶虽是小事,坚持一次两次可以,一月或一季也行。

    但几十年如一日,鲜有人能做到!

    不甚支持是因为,二妈已经九十高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万一路上摔跤怎么办?

    可徐桂梅没有听这些劝阻:

    “大家喝惯了我的茶水,习惯了路过这里就有茶喝。只要我还能动,茶一天都不能断!”

    在老人看来,这缸茶水,是她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延续了35年的约定,必须遵守;

    约定无声,大爱无言,一种与人为善、勤劳守信的风气,在这个村这个镇,默默地流传开来。

    “弘扬桂梅精神,德泽四方乡邻”的标语,写在村中最显眼之处;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的楹联,刻在桂梅亭的檐柱上,醒目又传神。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

    这是村民梁云娣有感而发创作的山歌,“桂梅精神”随之流传,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河上的桥修了两次。第一次是2009年建只能人行的铁索桥;

    家境贫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几分地,一壶接一壶地给施工人员送上茶水。

    第二次是2020年建可通农用车和小车的钢筋水泥浇筑的石湾大桥,老人不仅每日几趟地送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钱。

    桥边竖的石碑上,捐款名单第一排就有徐桂梅;

    这1000元,有800元是后辈看望老人时给的。

    “桥是国家出钱修的,别人给我的钱自然捐给国家。”

    徐桂梅淳朴的话语中,是不掺杂质的赤诚之心。

    在她影响下,村民们踊跃捐款,你500元、我1000元、他1500元;

    家境好的多捐点,不好的少捐点…

    短短时间,就凑了30余万元,大桥第二年端午前夕顺利通车。

    2018年,通山县文体新局驻村工作组发现之前所谓的茶亭,不过是桥头的一个石墩;

    上面搁着茶桶,桶上用雨伞遮盖;路人虽能解渴,但有诸多不便。

    于是以徐桂梅老人的名义建起一座茶亭,作为弘扬“桂梅精神”的符号。

    “一位老人不掺杂任何利益,自身也困难,几十年给路人施茶,这是对家风民风、精神文明的最好传承。”工作组组长夏八喜说。

    桂梅亭建起后,五年多来,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烧茶送茶,还承担了亭子和旁边广场的卫生;

    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抹一抹,广场两天扫一次。

    这两年,老人年岁渐高,腿脚不再利索;

    体质也大不如前,儿子郑远托渐渐承担起更多的送茶事务。

    “我百年之后,儿子接着烧茶送茶!”这是徐桂梅老人的承诺,也是她的底气。

    面对母亲的嘱托,郑远托点头道:“不用她吩咐,我知道这缸茶断不得。”

    看过这些过往,陈易这才明白寿星是要去做什么;

    这样的善人,必须让她身体无恙,岁岁安康!喜欢那些年,我在下面兼职的日子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