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路上,江水奔腾不息,江风吹拂着脸庞,带来一丝寒意。
船行至富池镇时,夏先衍注意到前方有一处异样的气息,于是让船速放慢。在距离长江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他的神识捕捉到了一座特殊的灵源之地。
这处灵源之地位于一个宁静的小镇之中,距离长江不到两公里,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夏先衍仔细探查后发现,这座灵源之地竟然与一位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座公园是以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甘宁命名的,这里有甘宁的陵墓。
虽然这里的灵源不是因为他一个人孕育而生,但能够以甘宁的名字命名这里,就说明了这里一直流传着关于甘宁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甘宁(?—215
年或
220
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他勇猛善战,忠诚于孙权,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
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与蜀军作战,不幸阵亡。百姓感其惠爱如泽恩,厚葬于富池东南昌2华里军山北麓。后来甘宁墓被毁年,富池镇政府兴建甘宁公园,并将甘宁墓迁至园内,其气势不减原墓之恢弘。
这里不仅有甘宁墓,还有陆游漂泊到此处写下一篇杂文,《祭富池神文》。
甘宁公园还有三圣殿与土地庙,正是这些文化的存在孕育出了灵源,形成的灵源之地产生的灵气通过富水融入了长江灵脉。
夏先衍望着远处的与甘宁有关的灵源,心中越发坚定地认为,这样的灵源之地日后必定会有着巨大的用途。
接下来让御灵部把这种因为历史人物孕育而生的灵源全部记录在册,并对灵源之地的文化做一个详细的汇总。
到达九江的时候,白天也将要结束了,夏先衍一行人在九江上岸,而船将继续前行,在湖口进入潘阳湖,然后到庐山的码头等着夏先衍。
夏先衍则是带着众人去了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这里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孕育出了灵源。
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也就是濂溪墓的所在地,是纪念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地方。
这里因为周敦颐文化孕育出了灵源,然后围绕着纪念馆形成了灵源之地。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周敦颐曾在庐山北麓建濂溪书堂,并在这里写下了妇孺皆知的《爱莲说年去世后,后人遵其遗言,将他与母亲郑太夫人和夫人同葬于庐山脚下。
至明清时,墓葬规划已相当庞大,为“江洲八景”之一。后因战乱等缘由,墓区遭到严重破坏年,濂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修整,当前现已建成了牌楼、门楼、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
从周敦颐灵源之地出来后,夏先衍又带着众人去了陶渊明纪念馆灵源之地,这是由陶渊明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赣省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东北隅,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江南民居风格,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晚上众人就在九江进行休整,因为明天他们将要横穿整个庐山。
当晚研究出来路线后历忱雨交给了军区,明天将有一个车队带着他们横穿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
4000
年前,传说大禹曾到过庐山一带,汉阳峰上的
“禹王崖”
据说因大禹登临而得名。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
《禹贡》之后的《山海经》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浮江下”,曾登过庐山紫霄峰。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且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曾登庐山上霄峰。
公元前
126
年,西汉司马迁登庐山,将此山记入《史记?河渠书》,这是
“庐山”
一词的首次出处。
在行政归属上,庐山历代沿革复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庐山属九江郡。随后其归属在淮南国、庐江国、豫章郡等之间多次变更。
三国时吴国孙权曾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使庐山一度属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庐山随武昌郡隶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这一归属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宋朝初年,星子镇升格为县,庐山开始为两府两县所分治。
庐山的历史文化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辉煌。那时九江地区星光熠熠,众多名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东吴孙策曾屯兵于此,大破庐江太守刘勋;孙权派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鞋山等处,而后周瑜在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搭起点将台,阅兵点将,出鄱阳湖联合蜀军,会战曹操,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此外,约公元
243
年,东汉末年名医董奉到庐山莲花峰、般若峰隐居,他治病救人,分文不取,只要求病愈者种杏,数年得杏树十万余株,其事迹后人用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来赞颂。
历史上众多官人、文人、僧人、道人等都曾游历庐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汉武帝、司马迁、顾恺之、王羲之、慧永、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等;
唐代至五代,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此留下诗篇;
宋代和元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朱熹等也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的宋濂、刘基、王守仁、徐霞客等也曾到访;清代的黄宗羲、李渔等也在庐山留下了他们的故事。
庐山还是一座宗教文化丰富的名山,佛教、道教等都在此有重要的发展。例如,慧远在庐山创立了东林寺,推动了佛教华夏化的进程;白鹿洞书院则代表了华夏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清晨一行人就开始出发了,进入庐山,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晨曦初照,山间云雾缭绕,轻纱般的雾气在山谷间穿梭,时隐时现的山峰如同害羞的少女,半遮半掩,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雅。
行驶在庐山的北山公路上,仿佛穿梭于一幅流动的风景画中。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如同一条巨龙般盘绕在山腰之间。
沿途,山峦起伏,层林尽染,绿意盎然中夹杂着渐染秋色的树叶,为这条公路增添了几分色彩。
抬头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山间的谷地,有的似走廊,有的如盆地。牯岭的东谷和西谷,漫山遍野层林尽染,静谧宜人。
如琴湖和芦林湖宛如两颗明珠镶嵌在群峰峻岭之间。如琴湖形似提琴,湖水清澈如镜,湖畔茂林修竹,红叶似火,梧桐鹅黄,水榭亭台,曲桥草堂,尽显高山平湖风光。
芦林湖则被群峰环抱,长桥卧波,当阳光柔和,湖面平静如镜,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山峦清晰地倒影水中,山水相映似画卷。偶尔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条条素绸在水面飘动。
秋天的庐山,别有一番韵味。山上的植被五彩斑斓,葱绿中夹着嫩黄、绛红、赭红和火红,有的灌木叶片冻得紫红,宛如满山铺着玫瑰。
夏先衍一路上欣赏着美景,倒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地,不愧是人文圣山,整个庐山都化作了一个巨大的灵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庐山古今同游,夏先衍脚下的山,是孟浩然在鄱阳湖所见的,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这是释慧远修行的东林寺。
与李白同登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与苏轼一起题诗西林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今所见皆是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灵源之地的灵源不是以某一个灵源为起点开始向外扩张,而是以多点的方式共同扩张,形成了现在的灵源之地。
诗人们把庐山秀甲,写进了诗中。
当华夏人想起庐山,诗中的意境跃然出现在脑海中。
是灵秀壮美。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是山川高峻。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是飞瀑成虹。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是人间四月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是天地大观,大江悠悠东流。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悠悠岁月,诗人跃然纸上的笔墨,给庐山赋予了灵魂。
夏先衍一行人北门进东门出,在海会镇下了山,然后去了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南麓,是华夏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呢!它始建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并沿续至明清时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他喜欢放养白鹿,被称为“白鹿先生”,其隐居之地俯视形似山洞,故而得名“白鹿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