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然天幕也不会说这位老先生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了十四万万的华夏人。
想到这里,所有时空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露出无比渴望的目光。
粮食啊!
这是人类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第一刚需。
只有当人吃饱了,他们才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自人类拥有智慧以来,就想尽了无数种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然而受制于生产力的关系,人类一直未能如愿。
战争与天灾使人类时刻面临着灭亡的威胁。
好在每次战争过后,人类就如同野草一般,在那皑皑白骨的大地上再度生长繁衍,一轮又一轮地循环往复。命硬的人在那如地狱般残酷的环境中挺了过来,得以繁育后代;命苦的人则早已化作无人问津的白骨,最终成为天地间的养料。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提到
“粮食”
二字,就会触动所有人的神经,让他们不约而同地围聚过来,倾听这个关乎天下人命运的话题。
此刻,天幕提到了这个话题,而且还提到了袁隆平让中国实现粮食增产,养活众多人口的事迹。就算是杀人如麻的土匪,此刻也乖得像个学生,静静地听着天幕讲述关乎天下人命运的知识。
【要改变粮食产量的现状,让中国不再有饥荒,这样的丰功伟绩并非易事。】
【至少在当时,没有人相信这能够实现。】
【要知道,自三皇五帝以来,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了无数惊才绝艳之辈,可又有谁能做到如此伟大的功绩呢?】
【袁隆平的同学和同事都曾劝他,不要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还不如安于本职工作。】
【但袁隆平不甘心就这样得过且过。一想到不久前的大饥荒中,上千万人食不果腹,三百多万人饿死的惨状,他就无法释怀。】
【袁隆平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粮食产量,让中国不再有人饿死。】
【于是,他不仅翻阅大量书籍,还经常到田里观察水稻,期望能找到新的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大饥荒中有多少人食不果腹?
万界的古人看到这个数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那场波及上千万人食不果腹的大饥荒,导致三百多万人丧生。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甚至可能导致王朝覆灭。
尤其是人口稀少的先秦时期,以及刚刚从秦末废墟中建立的大汉王朝。看到这个数字,他们不禁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在他们的时代,这样的灾难足以让国家濒临灭亡。
然而,后世的新中国竟然在经历如此恐怖的饥荒后,不仅撑了下来,还实现了以一国之力养活十四万万国人的伟大成就,这让古人羡慕不已。
【袁隆平日复一日地穿梭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每一株稻苗。在茫茫稻海中,寻找那可能存在的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其难度犹如沙里淘金。】
【但袁隆平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观察力,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寻找,袁隆平终于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了那一株千万分之一的变种水稻。】
【袁隆平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农作物遗传基因学。这株变异的水稻,对他而言就如同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取暖的煤炭。】
【袁隆平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水稻捧在手中,立刻跑回自己的研究室。在研究室里,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这株稻苗,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数据。】
【经过日以继夜的研究,袁隆平得出了通过杂交手段让水稻变异,从而使稻穗更多、植株更高的方法。】
【然而,当他提出这个研究方向时,得到的并非同事的鼓励和赞扬,而是嘲笑和鄙夷。】
【他们嘲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异想天开,认为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投入资金让他研究这种幻想中的东西,简直是浪费国家资源。】
看到这里,古人们无不心生怒意,纷纷指责那些嘲笑袁隆平的人。
不过,也有理智的人明白其中的缘由。
他们之所以如此气愤,是因为通过天幕知晓了袁隆平未来的成功。
但易地而处,如果他们身处那个时代,在没有看到高产粮食出现之前,也很难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奇迹。或许,那时的自己也可能会是嘲笑袁隆平的人之一。有这种觉悟的古人不在少数。
【面对同行的嘲笑与鄙夷,袁隆平虽然失望,但他并未放弃。】
【他心想,既然你们不愿意一起研究,那我就自己干。于是,袁隆平典卖了自己的家产,换取研究资金,独自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
【袁隆平的家庭虽比普通人家稍富裕些,但也无法持续为他的研究提供资金。自古以来,研究新事物就如同无底洞,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很难进行下去。】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实验设备简陋、研究资金短缺,外界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但他从未放弃,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和杂交组合。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让中国人都吃饱饭的梦想。】
刘邦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喃喃自语道:“此人竟有如此坚毅的精神,面对众人的嘲笑和鄙夷,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寻得那神奇的稻苗,实乃非凡之人。朕治理天下时,虽重视农业,却从未有过此等奇思妙想。袁隆平当真是个奇人,为百姓谋福祉,功在千秋。”
乾隆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朕在位时,也致力于农业发展,可与袁隆平相比,却相差甚远。他能在众人质疑中坚持探索,发现杂交水稻,养活十四万万人口,此乃惊天之功。若我大清能有此等人物,百姓便不会挨饿,大清的国祚或许也能更加昌盛。”
朱元璋感慨道:“咱出身贫寒,深知百姓挨饿之苦。袁隆平不畏艰难,不惧嘲笑,一心为百姓寻找温饱之法,实乃大功德。若他能生于大明,必能助我大明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的执着精神,值得吾等学习。”
刘恒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轻声说道:“朕以仁政安天下,深知百姓之苦乐乃国之根本。袁隆平先生为增加粮食产量,不惜倾尽所有,此等大善之举,令朕深感敬佩。朕在位时,虽努力劝课农桑,但面对饥荒,亦常感无力。袁先生能以一己之力,寻得解决之法,养活众多百姓,此乃惊天动地之功绩。其执着之精神,当为后世子孙铭记。若天下人皆能如袁先生般心怀百姓,何愁国家不兴,百姓不富?”
【并非所有人都嘲笑袁隆平,这世上从不缺少先驱者,志同道合之人也大有人在。】
【袁隆平的同学、朋友以及那些志同道合的同行,看到袁隆平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让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而努力,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于是,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大家众志成城,为了那个未来不再挨饿的中国而共同努力。】
【随着队伍的壮大,袁隆平有了更多精力在各地开辟试验田。随着试验田的开辟,那些在他悉心照料下的秧苗长势喜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足以毁掉袁隆平所有心血的大事发生了。】
历朝历代的古人听到这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尽管他们知道袁隆平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粮食,但此时仍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这件事就是发生在
1968
年
5
月
18
日的毁苗案,又称
“五一八毁苗案”。】
什么?毁苗?万界的古人都忍不住惊呼出声,随即一个个目光赤红地瞪着天幕,死死盯着天幕里的画面。
毁苗?竟然有人敢毁苗?他们难道不知道那些秧苗代表着什么吗?那可是华夏的未来啊!他们怎么敢?古人们既不解又暴怒,甚至想要杀人。其中,朱元璋最为愤怒。他从小穷怕了,看到后世粮食有如此高的产量,羡慕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若不是天幕的东西他拿不到,他早就迫不及待地将后世的良种带回大明了。一向脾气好的朱高炽此刻也气愤不已,恨不得砍了那帮毁苗的人。他们简直就是国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趁着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不在,竟将那
700
多株秧苗全部拔掉,这无疑给袁隆平及其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第二天,当袁隆平回到试验田照顾秧苗时,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水田,只有水,没有秧苗。他面色大变,顾不得泥土会弄脏衣裤,立刻跳进水里,像疯了一样摸索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看到天幕里的这一幕,古人们感同身受,就连那些纨绔子弟此刻也对袁隆平产生了共情。多年的心血瞬间毁于一旦,这种感受他们再清楚不过。那些毁苗的人实在可恶,无数古人忍不住破口大骂。
【袁隆平不甘心,四处寻找。他不相信这么多秧苗没有一株被遗漏,只要能找到一两株,他就还有希望。】
【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傍晚时分,他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水面上浮着的
5
根秧苗,其他秧苗都沉落井底,彻底烂掉了。】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这一灾难打倒,他把这5根秧苗视为希望的火种,更加坚定地守护和研究它们。】
【这5根秧苗,正是如今杂交水稻的祖先。】
【经历了这场人祸,袁隆平及其团队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保护。他们不想再在这个地方继续实验,毕竟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们不想再经历那种锥心之痛,而那些还在饥饿边缘挣扎的穷苦百姓也等不起。】
【于是,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前往其他地方重新开始实验。】
【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和他的团队与家人分别了七年。】
古人再次被深深触动。七年!整整七年没有回家,没有与家人团聚。这对袁隆平及其团队,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折磨啊。
【在袁隆平的坚持与努力下,杂交水稻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