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425章 认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人同时转过头来。“正是我。”

    许宁回答:“请问您是……”

    “王院士!”没等许宁说完,郭林科已经站了起来,惊讶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完全没料到……您怎么突然出现在这里?”

    尽管许宁和徐舒两人还是一头雾水,但听到郭林科对面前这位来宾的尊称后,出于礼貌,他们还是迅速站了起来。

    “王院士这次来咱们14所,是为了考察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进展。为了保持低调,只通知了项目相关人员。”

    副所长罗群解释道,他最近因为慰问和分发福利而频繁出现,所以给许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别站着,坐吧。我来是想跟小许同志聊聊。”

    王学意的话音刚落,罗群便麻利地搬来了两把椅子,大家重新围坐在桌边。

    此时,许宁才恍然大悟,意识到眼前这位就是闻名遐迩的电科集团工程院院士——王学意。

    作为空警200、空警500和zdk03预警机的总研发师与总顾问;

    王学意不仅担任着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而且早年还在14所工作过,即便现在主要关联的是38所。

    对于许宁来说,王学意的名字就像雷鸣般响亮,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不到六十岁的知名学者,一时之间未能立即认出。

    “原来您就是王学意院士?”

    虽然心中已有答案,许宁还是礼貌地确认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学意显得有些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未广泛传播至电科系统之外。

    “原本我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给了我提示。我曾听闻过关于383雷达研制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许宁的回答既恭敬又不失自信,几句话间便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提到383型三坐标雷达,那是王学意在偏远山区的一项重要成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而言,听到年轻一代提及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尤其是出自像许宁这样有潜力的工程师之口。

    “前几天在南郑182厂开会时,梁绍霖总师跟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和一些事迹。”王学意解释道,接着他继续说。

    “刚才你们提到技术交换的事,是吗?”

    许宁问道,心里迅速回顾着华夏预警机发展的历史。

    王学意显然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当许宁提到“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可靠”时。

    现在是1997年3月,正值华夏和以色列合作的圆环工程启动不久——这个项目旨在将以色列的“费尔康”雷达系统安装在俄易斯制造的伊尔76运输机上,以创建华夏的预警机。

    项目正处于初步研发完成后、雷达研发阶段的关键时期。

    根据后来解密的信息,王学意对于这次国际合作持保留态度,主张同时推进国内自主研发,不完全依赖外国技术。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2000年,以色列因外部压力终止了合同,虽然全额退款,但造成的延误无法挽回。

    面对坐在对面的王学意,许宁感受到对方隐含的忧虑。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需要谨慎应对。

    “没错,技术互换就像是手中握有一张王牌,让对方不敢轻易违约。”许宁坦诚回应。

    “小许同志这么说,是否意味着对欧洲的合作也持怀疑态度呢?”

    王学意的声音平和,但许宁能听出其中的深意。

    “合作关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谈不上绝对的信任或怀疑。但我们确实有过教训,必须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许宁解释道,他回忆起过去引进国外技术的经历,如组装MD82客机等,这些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

    “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了教训,即使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却是不可或缺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是好事,但绝不能放弃自主研发的能力。”

    王学意听完,微微点头,显然对许宁的观点表示赞同。

    尽管六十多岁的他表情沉稳,但此刻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同与放松。

    两人明白,关于这一敏感话题的讨论到此为止。

    90年代初,圆环工程的规划和资金就已经敲定,即便是总研发师王学意本人,也无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叫停项目。

    这让王学意颇为头疼——国内的相关研发虽在进行,但这不是圆环工程的核心部分,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然而,在听取了许宁关于大飞机发展策略的见解后,王学意灵感乍现。

    他记得梁工程师曾提到过,去年底许宁负责改进了运8J和运8F400两款飞机的防冰除冰系统。

    这个话题看似与当前讨论无关,但在许宁看来,王学意的意图一目了然。

    既然要两条腿走路,就意味着必须同时推进一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

    直接为圆环工程配套研究会显得重复劳动,即便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难以争取到更多预算。

    但若以降低伊尔76平台预警机成本过高、无法大量国产化为理由,提出基于现有技术开发一款经济实惠的中型预警机,这无疑是一个更易被接受的理由。

    对于当时追求高性价比的军队来说,这样的提议极具吸引力。

    “确实,老运8平台的防冰研发存在缺陷,低温高湿环境下容易结冰,开襟翼时可能导致气流干扰,造成飞行事故。”

    许宁用双手比划着解释,虽然几位电子工程师对航空原理不甚了解,但他们明白,改进后的运8安全性大大提高。

    王学意接着问道:“你能否评估一下,如果在运8平台上加装雷达模块,它还能保持多少航向稳定性的余量?”

    王学意实际上是在问,运8能承受多大的外形改动而不影响飞行性能。

    但这个问题在航空界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于是,许宁直截了当地问:

    “您是想在运8基础上改造成预警机吗?”

    王学意肯定地点了点头:“我们国家能自己生产的大型飞机只有运8、轰6和水轰5。

    轰6的内部空间有限,不适合布置设备和人员。”喜欢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