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救驾之饼 > 第1章 临西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南方丘陵地带,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大地沉睡时微微起伏的胸膛。青葱的植被如同为山峦披上了一层厚实的绿毯,其间点缀着五彩斑斓的野花,红的似火,粉的若霞,白的像雪,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清晨,薄薄的雾气如轻纱般缭绕在山间,给丘陵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阳光穿透云层洒下,雾气渐渐散去,露出那蜿蜒曲折的山路,宛如一条灵动的蛇。

    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晶莹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溪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轻抚着水面,荡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

    茂密的竹林遍布山坡,修长的竹子挺拔而立,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偶尔,会有一只色彩斑斓的雉鸡从竹林中窜出,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

    田地里,水稻秧苗在水的滋养下,绿得透亮,仿佛是大地铺就的一块翡翠。远处的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在湛蓝的天空中渐渐淡去。

    山坡上,果树枝头挂满了青涩的果实,等待着夏日的阳光将它们催熟。而那繁茂的草丛中,不时传来虫鸣鸟叫,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场美妙交响乐。

    临西镇就隐匿在这群山之中,这里的山民自给自足,由于山路崎岖,交通闭塞,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老常头带着女儿常兰在镇上开了一家烧饼铺。他家的烧饼只要一出炉就被抢售一空。私塾先生胡陆阳每次都会来上几个烧饼,然后配上一壶茶。

    “胡先生,散学了呀!您的茶和烧饼。”常兰端着茶盘,一盘烧饼,一壶茶,送到落座的胡陆阳面前的桌子上。

    “嗯,多谢小兰!”胡先生微笑着回答,拿了桌上的茶杯,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就着烧饼,大快朵颐。“就是这个味道,真香,酥,脆。”

    一群孩童边笑边跑:“蟹壳黄,胡路阳,打个巴掌,都不放,哈哈哈哈……”孩子们边唱边跑。胡先生也不计较,常兰出来制止,“你们不可以这样,不许唱了,不然烧饼不给你们吃了。”常兰虽然嘴上这样说,脸上还是带笑的。孩子们听她这样说,有所收敛。

    “兰姐姐,我们不唱了。”孩童们用可怜的目光对常兰说道。常兰用眼神示意孩童和胡先生道歉。

    “胡先生,小子知错,请先生海涵!”孩童们一起向胡陆阳作揖道歉。胡陆阳只是摆摆手,继续吃他的烧饼。

    “兰姐姐……”孩童们转向常兰,常兰笑盈盈的说道:“你们等着。”就进里屋继续忙碌,身后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

    常季烧饼铺布局简单,但也一应俱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砖砌炉灶,炉灶内壁被烟火熏得漆黑,散发着岁月的痕迹。炉灶上放置着一块圆形的铁板,那是烤制烧饼的关键所在。

    铺子的墙壁上,挂着几张陈旧的木框画,画中描绘着丰收的景象,为这小小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个实木柜台,柜台上整齐地码放着已经做好的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几张简单的木桌分布在铺子中间,桌面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配套的木椅围绕着桌子摆放,胡陆阳就在尽情享受他的烧饼。

    柜台旁边,有一个大大的面缸,里面装满了洁白的面粉。旁边的案板上,擀面杖、刀具等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铺子的角落里,堆放着一捆捆用作燃料的木柴,虽然有些杂乱,但也显示出生意的红火。

    门口挂着一块写有“常季烧饼”的破旧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揽生意。

    常兰进到里屋把拌好的馅料拿到案板上,面已经揉发好了,开始制作下一炉烧饼。

    常兰从一旁的大缸中取出发酵好的面团,那面团散发着微微的酸味和麦香,被轻柔地放在案板上。

    她双手用力,娴熟地揉动着面团,每一次按压和拉伸都仿佛带着节奏,让面团在案板上跳跃、翻滚。随着师傅的动作,面团中的气泡被一点点排出,变得更加紧实而有弹性。

    接着,常兰拿起菜刀,将面团均匀地分割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面团。这些小面团宛如等待雕琢的璞玉,安静地排列在案板上。

    常兰拿起一个小面团,放在手中轻轻按压,随后用擀面杖快速擀动,转眼间,小面团就变成了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

    她用勺子挖起一勺精心调制的馅料,放入面片中央,手指灵活地捏起边缘,像包包子一样将馅料紧紧包裹在其中,收口处捏得严丝合缝。

    然后,常兰将收口朝下放置,再次拿起擀面杖,小心翼翼地擀成椭圆形。每一次擀动都控制着力度,尽量擀得薄一些,只为让烧饼在烤制后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带来绝佳的口感。

    然后在饼坯表面刷一层饴糖,最后撒上芝麻。

    最后一步就是入炉,常兰将擀好的烧饼小心翼翼地拿起,双手轻轻托住,稳步走向那烧热的炉灶。她弯下腰,凑近炉灶,动作轻柔而又果断地把烧饼贴在炽热的炉壁上。

    烧饼刚一接触炉壁,便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在欢快地歌唱。瞬间,烧饼的表面开始泛起淡淡的金黄色,那是高温赋予它的独特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烧饼在炉内逐渐膨胀,原本扁扁的形状变得饱满起来。炉内的高温让烧饼的香气愈发浓郁,一丝丝、一缕缕地从炉中飘散出来,弥漫在整个烧饼铺里,让人垂涎欲滴。

    常兰全神贯注地盯着炉内的烧饼,不时调整着它们的位置,确保每一个烧饼都能受热均匀,烤出最完美的口感和色泽。

    周围的人被烧饼的香气吸引烧饼的香气从炉中源源不断地飘散而出,迅速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路过的行人纷纷放慢了脚步,鼻翼不由自主地翕动着,被这诱人的香气深深吸引。

    一个孩童,原本蹦蹦跳跳地走着,在闻到这股香气后,立刻停了下来,目光直直地望向烧饼铺,扯着身旁大人的衣角,奶声奶气地说道:“阿娘,我想吃那个香香的烧饼。”

    不远处,一位挑着担子的小贩也放下了担子,使劲吸了吸鼻子,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嘴里喃喃自语:“这味道,真是馋人呐!”

    几个正在闲聊的老人,也被这香气打断了话题,其中一位眯起眼睛,笑着说:“这烧饼的味儿,闻着就知道错不了!常兰出师了。”

    在烧饼铺对面的裁缝铺里,老板正忙着做衣服,闻到这香气后,忍不住探出头来,向这边张望,心里盘算着等会儿忙完了一定要买上一个尝尝。

    就连街角那只懒洋洋趴着的黄狗,也被这香气刺激得站了起来,摇着尾巴,在烧饼铺门口徘徊。

    “兰儿,你终于出师了。”胡陆阳已经吃饱喝足了。说完慢悠悠的离开了。

    “兰姐姐,兰姐姐……”小家伙们个个面露馋色,常兰把烤熟的烧饼,每人发了一个。孩童们道晚谢,一哄而散,去吃烧饼了。常兰笑着看着孩子们离开。

    “兰儿,你给那些小崽子发烧饼了呀?你爹知道又要唠叨你了,你们开烧饼铺也是小本经营,经常这样也吃不消的。”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清秀女子说道。

    这位女子身着一身简单而整洁的粗布衣裳,却难掩其天生的灵秀之气。

    她有着一头如墨般的黑发,随意地用一根木簪绾在脑后,几缕不听话的碎发垂落在白皙的脸颊旁,更添几分俏皮。那脸蛋犹如山中初开的桃花,粉嫩而透着自然的红晕。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犹如山间清澈的溪流,深邃而灵动,仿佛能洞察一切病痛的根源。浓密的睫毛微微上翘,在眨眼间,似蝶翼轻舞。

    她的鼻梁挺直,带着一抹倔强的坚毅。嘴唇不点而朱,微微上扬的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温暖而亲切的笑容,给人以无尽的安心和宽慰。凑近可以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草药味。

    “秀秀,你来的正好。这是你的,看看我今天做的怎么样?”常兰把一袋烧饼递给马秀。马秀秀是镇上马大夫的女儿,她从小跟着父亲一起习医,医术也颇为精湛,在镇上也小有名气。

    马秀秀接过烧饼,把铜钱放在柜台上,常兰要拒绝,被马秀秀阻拦,“你不收钱,烧饼我不要了啊!”

    常兰也不推辞了。拉马秀秀坐下,给她沏了茶。准备叙话,可是有人来买烧饼了。

    “兰儿,你先忙去。”马秀秀说完,自己坐下喝茶,等待常兰。

    自己父亲马福生和常兰父亲常季,人称“老常头”,还有宋长贵,他是镇上的脚夫,也是邻居,三人一起去隔壁镇采买物料去了。

    临西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出去一趟来回都要十天半月的。这次他们已经出去20天了,马秀秀有些担心,过来找常兰聊天叙话,不然一个人在家,心里更担心。

    常兰与马秀秀打从呱呱坠地开始,便注定了彼此间深厚的缘分。她们一同成长于同一条老街巷里,岁月悠悠,见证着两人从天真无邪的孩童逐渐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一路走来,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她们始终相依相伴。

    自幼时起,常兰和马秀秀便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友。那时候,她们会手牵手奔跑在街头巷尾,探索每一个未知的角落;也会并肩坐在老旧的石阶上,分享着各自心中那些小小的秘密和梦想。春日里,她们一同追逐飞舞的彩蝶;夏日中,她们共同品尝冰凉可口的冰棍儿;秋风吹过,她们捡起飘落的枫叶做成精美的书签;冬雪纷飞时,她们又欢笑着在雪地中堆起可爱的雪人。

    时光荏苒,但常兰和马秀秀之间的情谊却愈发深厚。这份投缘不仅仅体现在兴趣爱好的相投上,更在于性格脾气的互补以及心灵深处的默契相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或挫折,只要有对方在身边,便能给予彼此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

    常兰比马秀秀小两岁,她从小立志,要把父亲的烧饼铺开到隔壁镇去,或者更远的地方。她潜心研究制作烧饼,制作了很多口味,有辣味,五香味,椒盐味,还有甜口的,她还在研究有酥皮,有脆皮。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