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救驾之饼 > 第117章 京城出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殿之上,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映照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文武百官身着华丽的朝服,整齐地分列两侧。朱启明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炯炯。

    镇国将军朱耀出列,恭敬地行礼后,禀报道:“陛下,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陛下英明神武,治理有方,然国不可无后,陛下的婚事乃是关乎社稷的大事,还望陛下早日定夺。”

    朱耀微微抬头,看向朱启明,眼中满是钦佩与敬重,继续说道:“陛下文治武功,威震天下,实乃万民之福。若能早日成婚,诞下龙子,定能让我朝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朱启明微微颔首,目光扫视群臣,未置可否。大殿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回应。

    朱启明听着镇国将军朱耀的话,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为难之色。他微微皱起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陷入了沉思。

    在这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中,朱启明的为难显得格外明显。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江山社稷的重任,婚姻之事确实关系重大。然而,心中对于常兰的那份特殊情感,让他难以轻易做出决定。

    他抬眼望向下方的群臣,目光中带着几分犹豫和纠结。此时的大殿仿佛也因为皇帝的为难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文武百官们都屏气凝神,不敢轻易出声,静静等待着皇帝的表态。

    朱启明轻咳一声,缓缓说道:“此事关乎重大,朕还需再斟酌斟酌,暂且先搁置一旁吧。”

    镇国将军朱耀微微一怔,还想再进言,可看到皇帝那坚定而不容置疑的眼神,也只好闭口不言,退回了队列之中。

    朱启明心里清楚,这一“拖”也只是权宜之计,可眼下他确实还没想好如何应对。

    大殿上的气氛依旧凝重,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心中各自揣测着皇帝的心思。

    下朝以后,朱启明屏退左右,只留下贴身侍卫赵逸风,在御书房内商量此事。

    朱启明坐在书桌前,双眉紧蹙,显得心事重重。赵逸风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皇帝开口。

    “逸风,今日朝堂上镇国将军提及朕的婚事,朕着实为难。”朱启明叹了口气说道。

    赵逸风微微躬身,说道:“陛下,此事确实关乎重大,还需陛下慎重考虑。”

    朱启明站起身来,在书房内踱步,“朕心中有一人,只是不知该如何是好。”

    赵逸风小心地问道:“不知陛下心中之人是谁?或许臣能为陛下出出主意。”

    朱启明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是常兰。”

    赵逸风略感惊讶,但很快恢复镇定,“陛下,微臣虽然没有见过常兰姑娘,但也知她生活在民间,只是她若入宫,不知能否适应宫中生活。”

    朱启明停下脚步,望着窗外,“朕也正是为此担忧,所以才如此纠结。”

    赵逸风听着朱启明的话,心里却不自觉地想到了洪秀秀。之前朱启明和洪秀秀相处的种种情景在他脑海中闪过,他深知洪秀秀对朱启明也有心的。

    赵逸风微微低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陛下,臣斗胆想起一人,洪秀秀姑娘。臣曾目睹您与她相处时,亦有别样的情谊。”

    朱启明微微一愣,转过头看向赵逸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洪秀秀……她的确是个率真的女子,医术精湛,还救了朕,还救了太上皇。”

    赵逸风接着说道:“陛下,洪秀秀姑娘性格直爽,或许能为陛下排忧解难。只是不知陛下心中究竟作何打算?”

    朱启明重新坐回椅子上,双手揉了揉太阳穴,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之中。

    赵逸风看着朱启明愁眉不展的样子,继续说道:“陛下,洪秀秀小姐如今的身份是御史小姐,又在太医院任职,论起来与陛下也是匹配的。况且她在太医院的表现有目共睹,才情和智慧皆不逊色。”

    朱启明皱着眉头,沉吟道:“可朕心中对常兰的感情难以割舍,常兰的单纯善良令朕心动不已。”

    赵逸风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感情之事确实难以抉择。但从大局考虑,洪秀秀小姐的家世背景或许能为陛下带来更多助力。而且她在宫中也能更快适应。”

    朱启明长叹一口气:“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莫要声张出去。”

    赵逸风连忙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守口如瓶。”

    就在朱启明为婚事烦忧之时,宫中忽然传来急报,太上皇忽然不行了。

    朱启明听闻,脸色骤变,匆匆赶往太上皇寝宫。一路上,他心急如焚,脑海中不断闪过过往与太上皇相处的点点滴滴。

    到达寝宫,只见一众太医围在床边,个个神色凝重。朱启明快步走到床前,看到太上皇面色苍白,气若游丝。

    “父皇!”朱启明声音颤抖,握住太上皇的手。

    太上皇费力地睁开眼睛,看着朱启明,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太上皇费力地睁开眼睛,看着朱启明,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朱启明赶忙凑近,只听见太上皇虚弱却坚定地说道:“启明,朕的时日不多了,你的婚事......莫要再拖,洪秀秀那孩子,知书达理,可为良配。”

    朱启明眼眶泛红,哽咽道:“父皇,您先养好身子,莫要操心这些。”

    太上皇轻轻摇了摇头,喘着粗气说:“朕放心不下,此事......你要早做决断。”

    说完,太上皇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缓缓闭上了眼睛。

    朱启明悲痛不已,心中对于婚事的纠结此刻又添了几分沉重。

    太上皇驾崩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皇宫,宫中上下一片哀戚。

    皇太后得知这一噩耗,当场昏厥过去。待苏醒后,她悲痛欲绝,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嘴里喃喃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朱启明强忍悲痛,来到皇太后寝宫安慰她:“母后,您要保重身体,莫要太过伤心,父皇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您如此。”

    皇太后拉着朱启明的手,泣不成声:“启明啊,你父皇就这么走了,往后这宫中诸事,你可要多费心了。还有你的婚事,你父皇临终前还惦记着,你万万不可辜负了他的期望。”

    朱启明郑重地点点头:“母后放心,儿臣定会妥善处理。”

    然而,此刻的朱启明心中却更加纷乱如麻,一边是父皇临终的嘱托,一边是自己内心的真情,他究竟该如何抉择?

    太上皇驾崩,皇宫内一片肃穆悲戚。朱启明下令举办盛大的丧礼,以表对太上皇的敬重与哀思。

    整个皇宫被白色的幔帐所覆盖,哀乐低回,令人心碎。灵堂设在宫中的主殿,太上皇的灵柩放置在中央,周围摆满了鲜花和祭品。

    文武百官身着丧服,依次前来吊唁。他们面容悲痛,步伐沉重,在灵柩前恭敬地行礼。

    朱启明身着孝服,守在灵柩旁,双眼红肿,神情憔悴。他亲自接待前来吊唁的宗亲贵胄,每一个礼节都做得一丝不苟。

    后宫的嫔妃们也纷纷前来,哭声不断。皇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几次哭得昏厥过去。

    丧礼期间,宫中的一切娱乐活动全部停止,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宫外,百姓们也自发地为太上皇默哀,街头巷尾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这场丧礼持续了数日,整个皇宫都被悲伤的氛围所笼罩,朱启明也在这悲痛中,思考着未来的道路和肩上更加沉重的责任。

    由于太上皇的驾崩,朱启明的婚事不得不暂时搁置。他每日忙于处理丧礼之事以及后续的诸多朝政,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感情问题。

    原本计划与常兰的见面也因此被无限期推迟。而朱启明在忙碌之余,偶尔想起常兰,心中满是愧疚。但在这国丧期间,他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做打算。

    常兰来到京城也有月余,可是由于太上皇驾崩,皇宫门禁森严,她一直未能见到朱启明。

    她在京城的客栈中焦急地等待着,每日都盼望着能有朱启明的消息传来。然而,等来的却是太上皇驾崩,一切事务都要延后处理的消息。

    常兰心中明白此刻朱启明的难处,但心中仍难免感到失落和不安。她在京城人生地不熟,又无法见到心心念念的人,只能在客栈中默默祈祷,希望这艰难的时刻能够尽快过去。

    这一日,常兰望着窗外繁华却陌生的京城街道,暗自叹气:“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常兰深知见朱启明之事暂且无望,便决定先为日后的生活做些打算。她想着自己擅长做烧饼,等太上皇丧期结束,就把烧饼铺开起来。

    于是,常兰早早地出门,前往京城的集市采买工具原料。

    集市上人头攒动,喧闹声不绝于耳。常兰小心地避让着人群,一家一家地询问着价格。

    她先来到一家铁匠铺,仔细挑选着做烧饼用的炉灶。炉灶的大小、材质、通风口的设计,她都一一查看,还与铁匠师傅讨价还价,最终选到了一个满意且价格合适的炉灶。

    接着,她又来到粮食铺,购买面粉、芝麻等原料。常兰用手抓起面粉,感受着面粉的细腻程度,还仔细闻了闻是否有异味。对于芝麻,她更是精挑细选,只选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

    然后,她去买了擀面杖、案板等工具,每一样都认真比对,确保质量上乘。

    在采买的过程中,常兰还不忘向摊主们请教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忙碌了一天,常兰终于将所需的工具原料都置办齐全。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丧期终于结束了,京城的一切逐渐恢复正常。常兰早早地起了床,心情格外舒畅,因为终于又可以出摊做生意了。

    她和老常头一起把昨天准备好的食材和工具搬上推车,然后朝着熟悉的街道出发。

    一路上,常兰看着街道上重新热闹起来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期待:“爹,丧期结束了,大家的心情好像都轻松了不少,咱们的烧饼生意肯定会好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