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吴东明一听,心中大惊,这等邪术怎可参与?当下便拒绝了沈士良,还跑去官府报了案。可谁能想到,这一报案,“叫魂”的传闻就像长了翅膀,在民间悄然传开。
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着这神秘又可怕的“叫魂”之事,恐惧的情绪如同暗潮,在平静的生活下缓缓涌动。
时间到了四月,浙江萧山县的和尚巨成、净心等人,本是外出化缘,与小孩们交谈几句,却被无端怀疑是在施行“叫魂”妖术。一群人蜂拥而上,将他们扭送到官府。和尚们大喊冤枉,可在这满城风雨的“叫魂”的恐慌之下,又有谁肯轻易相信他们的辩解?
而到了五月,山东省城济南也不太平。相传发生了几起“剪人辫发”的诡异案件,一时间人心惶惶。山东巡抚富尼汉不敢懈怠,立刻派人四处查访,抓了几个乞丐当作疑犯,匆匆上奏朝廷。这消息一到京城,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的波澜。
而就在京城人心惶惶之时,纪晓岚却出了事儿。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的京城,纪晓岚站在大理寺大堂之上,心中五味杂陈。他本是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凭借着满腹经纶,在朝堂上也算风生水起。可如今,却因一封密信,陷入了这万劫不复之地。
事情的起因,是两淮盐引案的爆发。纪晓岚偶然得知,朝廷即将严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卢见曾是他的亲家,平日里交情匪浅,纪晓岚心中一急,便悄悄派人给卢见曾送去了一封密信。信中并无一字,只装了一点茶叶和一撮盐。卢见曾收到后,瞬间明白,这是在暗示他朝廷将“严查盐案”。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纪晓岚的举动很快被乾隆察觉,乾隆帝命刘统勋严审纪晓岚。刘统勋端坐在大堂之上,将纪晓岚的罪过一一历数,声音回荡在都察院的大堂:“纪晓岚,你身为朝廷命官,皇上身边的宠臣,不思忠君爱国,却私通消息,扰乱办案,该当何罪?”
纪晓岚自知理亏,默默低头,不敢言语。刘统勋见他这般模样,长叹一声,随后高声宣布:“免去纪晓岚一切职务,摘除顶戴花翎候旨!”
这一声宣判,如同一道惊雷,在纪晓岚耳边炸响。他只觉眼前一黑,身子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曾经的荣耀与风光,在这一刻,都如泡影般消散。
可惩罚并未就此结束。不久后,乾隆帝的旨意传来,将纪晓岚发往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军营效力赎罪。
卢见曾这个人,前文书中曾经说过,他是个喜欢耍点小聪明的人。前文书因舒麟的案子受过牵连,被再次启用后如今仍不思悔改,身居盐运却贪污腐败,这下把纪晓岚也牵连进去,实属可恶!
京郊西十里长亭,刘墉、我和付钰带了一些酒菜,在此给纪晓岚饯行。刘墉从怀中掏出一封写给迪化府(乌鲁木齐)将军尹勒图的信交给了纪晓岚,并嘱托道:“到了迪化好好干,有朝一日你纪昀还会回到朝廷为官的!”
之后,我们三人又拿出几十两银子交于解差,让解差一路上好好照顾纪晓岚。纪晓岚揣起信件,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满是悔恨与无奈。酒过三巡,他收拾行囊,踏上了那遥远而未知的充军之路。
一路上,烈日炙烤,风沙漫天。纪晓岚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他想起自己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谈,想起与家人朋友的欢声笑语,而如今,一切都已远去。
到了迪化,由于刘墉的那封信,尹勒图并没有为难纪晓岚。军营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纪晓岚明白,这是他自己种下的因,如今只能咽下这苦果。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在这艰难的岁月中,磨炼着自己的意志。只是,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京城的繁华,想起那已失去的一切,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悲凉。
放下纪晓岚的事儿咱不提。时间进入七月,叫魂的恐慌情绪如野火般在山东蔓延开来。乾隆皇帝通过“粘杆处”的机密情报得知了此事,原本以为只是民间的荒诞流言,可一想到“发辫”之事,心中不禁警惕起来——这发辫可是满清朝廷统治的象征,莫不是有人借此搞反清复明的勾当?
当下,乾隆帝立刻命大学士傅恒、刘统勋等人起草上谕,严令浙江、江苏与山东各省全力追捕山东审出的妖党首领,一场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就此展开。
地方官员们接到命令,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纷纷行动起来。为了早日破案交差,他们手段百出,许多无辜的和尚、乞丐被牵连其中。那些官员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这些嫌疑犯严刑拷打,屈打成招的冤案一件接着一件。一时间,牢房里哭声震天,百姓们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卷入这场可怕的风波。
时至十月,蔡捕役和涉案的和尚们再次被抓,这一次,他们被押送到京城,准备接受重新审理。
京城的刑部审讯大堂上,气氛凝重压抑。主审官员们看着这些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犯人,心中也有些疑惑。随着审讯的深入,种种破绽逐渐暴露出来。
到了十一月,傅恒和刘统勋经过一番仔细审讯,终于发现这所谓的“叫魂案”破绽百出,完全是一场冤案。
可乾隆皇帝已经下了那么多命令,这场闹剧该如何收场?为了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朝廷不得不对外声称案件未抓到主犯是各省失职。乾隆的面子上挂不住,心中恼火,便把这笔账算到了各省行政官员身上。
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彰宝、山东巡抚富尼汉等多名地方高官,都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叫魂案,终于在一片混乱和荒诞中落下了帷幕,可它给民间和官场带来的震荡,却久久难以平息。
“叫魂案”未曾平息,“盐引案”风云又起!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扬州城的繁华依旧,盐商们在盐运的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新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刚到任,满心想着在这肥差上捞一笔油水。他多次暗示盐商们“意思意思”,可盐商们竟不为所动,这让尤拔世心里十分恼火。
于是,尤拔世用了很长很长时间,思索着如何给这些盐商们一点颜色瞧瞧。翌日,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一拍桌子,冷笑道:“既然你们不给我好处,那我就揭了你们的老底!”说罢,他伏案奋笔疾书,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两淮盐引案相关问题一一写进奏折,第二天便快马加鞭呈给了乾隆皇帝。
奏折呈上去没几天,乾隆帝在养心殿中大发雷霆,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怒喝道:“这帮蛀虫,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当即下令,密令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务必将此事彻查清楚。
六月的扬州,骄阳似火。彰宝与尤拔世带着一众衙役,开始了紧张的调查。他们翻阅了大量的盐引账目,询问了众多盐商和相关人员。没几日,便初步查明历任盐政等均有营私侵蚀的弊端。消息一经传出,扬州城的盐商们人心惶惶,有的甚至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外逃。
到了七月,调查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彰宝等人奏称,查出前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曾令商人办买古玩,却未曾给价银。不仅如此,还发现了大量的余引无着银,这无疑是盐引案中的一颗重磅炸弹。卢见曾的府邸很快被查封,他本人也被带到了衙门候审。
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内务府总管大臣高恒、前两淮盐运使普福等官员也被牵扯其中,他们侵蚀盐引余息,数额巨大。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军机大臣傅恒等经过一番审讯和商议,结案后上奏了相关处理意见。乾隆看着奏折,面色阴沉,最终下令将高恒、普福、卢见曾绞监候,秋后处决。由于卢见曾交代出纪晓岚曾给他送过信,纪晓岚也因此被充军迪化!
消息传来,扬州城一片哗然。那些曾经仗着权势肆意妄为的官员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这起两淮盐引案,也成为了乾隆朝的一大要案,被人们久久传颂。
刘墉在这一年里,除了因征缅战事和乾隆有过讨论,以及帮助纪晓岚给尹勒图将军写了封信之外,对这两起大案没发表任何建议。其实以他的身份是可以发表点意见的,但是他当时的身份没有资格在朝中说三道四。或许是他低调行事吧,这也未曾可知。
时间进入乾隆三十三年的冬季,朝廷决定再次发动征缅之战,朝堂上气氛凝重而热烈。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人慷慨激昂地陈说征缅的必要性,认为这关乎国威与边疆的稳定;也有人忧心忡忡,提及前次征缅战事的艰难,粮草补给、水土不服等难题依旧横亘眼前。
刘墉被允许站在朝堂一角落,静静聆听着众人的争论。他的眼神中透着思索,此次征缅之战,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虽说自己此前因种种缘由在朝中话语受限,但关乎国家大事,他内心实在难以平静。回想起过往的经历,那些战场上的残酷画面、百姓们因战事而承受的苦难,一一在他脑海中浮现。
经过朝中百官长时间的讨论,仍然没有一个让乾隆满意的结果。乾隆被吵得头昏眼花,大怒道:“住口!”
短暂的寂静之后,乾隆大声喊道:“刘墉!刘墉何在?”
“哎!草民……草民在这儿呢!”刘墉应声从文武百官最后的犄角旮旯里站了出来。
乾隆说道:“你说说,这征缅之战该如何是好?”
“草民……”还没等刘墉的“草民”二字说完,乾隆就怒目而视地打断了他的话:“别再装了!什么草民草民的!你再小也是个九品吧?还吃着国家俸禄!说说这征缅之战!”
“草……啊不,微臣遵旨!”刘墉继续说道,“以刘墉看来,打有打的好处,和有和的弊端。”
刘墉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打,如果胜了,则可一劳永逸,再无南疆之患;如果难能取胜,则以打促和,对我大清也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让缅甸人知道,大清王朝不是那么好惹的!今后他们再想犯我边境,或许也得考虑再三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