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且不说和?在这一年又揽下了多少官职、权势如何更上一层楼,单表这刘墉,此刻已然身兼数职,成了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每日天还未亮,便身着朝服,踏入都察院那威严的大门。都察院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肩负着监察、弹劾及提出建议的重任,而刘墉作为最高长官,更是深知责任重大。他时常穿梭于各个衙门之间,明察暗访,一旦发现官员有言行失当、政务执行不力的情况,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妄图蒙混过关的官员,在刘墉犀利的目光下,都收敛了许多,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这位铁面御史抓住把柄。
吏部尚书的衙门里,刘墉也是常客。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这可是关乎朝廷人才选拔和官员仕途命运的关键所在。每日,各地的官员考评资料堆积如山,刘墉总是一丝不苟地审阅着,力求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官员。
他深知,一个官员的任用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更关系到朝廷的兴衰。因此,在选拔官员时,他从不偏袒任何人,只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那些试图通过贿赂、走后门来谋取官职的人,在他这里都吃了闭门羹。
与此同时,刘墉还担任着三通馆总裁。三通馆内,笔墨飘香,众多学者们正在为编纂《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而忙碌着。刘墉时常来到这里,与学者们探讨学术问题,指导编纂工作。
他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者们的一致敬重。在他的带领下,《三通》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这部典籍将成为后世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而刘墉也将因此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最让刘墉感到责任重大的,还是他兼任的尚书房总师傅一职。尚书房,那是皇子皇孙们接受教育的地方,承载着皇室的未来和希望。每天清晨,刘墉都会准时来到尚书房,迎接那些朝气蓬勃的皇子皇孙们。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这些皇室子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上,刘墉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将儒家经典、诗词、历史、哲学等文化课程,与骑射、武艺等军事体育课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皇室人才。
他四处寻访,挑选了一批在各领域都有卓越学识和高尚品德的师傅,如着名学者蔡新等人,来为皇子皇孙们授课。平日里,他还会密切监督师傅们的教学工作,定期考核他们的教学成果,确保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为了了解皇子皇孙们的学业进度,刘墉经常会亲自考察他们。他会让皇子们背诵儒家经典,考查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创作能力,还会在骑射场上检验他们的武艺。一旦发现有皇子在学习上存在问题,他便会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除了传授知识,刘墉更注重培养皇子皇孙们的品德。他时常以儒家道德规范为准则,教导他们要仁爱、礼义、忠信。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皇子皇孙们逐渐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要关心百姓疾苦,以天下为己任。
在日常生活中,刘墉也时刻关注着皇子皇孙们的言行举止。他严格要求他们遵守皇室规范和礼仪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风度。有一次,一位皇子在言行上有些失礼,刘墉发现后,并没有立刻斥责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这位皇子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得体。
作为上书房总师傅,刘墉还经常与皇帝交流皇子皇孙们的教育情况。他会根据每个皇子皇孙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向皇帝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为皇位继承人和皇室成员的成长出谋划策。同时,他还积极与朝廷大臣、文化名流们沟通,促进皇室与外界的文化教育交流,为皇子皇孙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乾隆年间,刘墉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担当,在多个重要职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
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八,紫禁城乾清宫。
晨光穿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满朝文武的身影。大殿内,檀香袅袅,众人神色各异,或神色恭敬,或心怀鬼胎。
执事太监三声“有事早奏!无事散朝!”后,钱沣站在朝堂之上,手中紧握着一份奏折,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可胸腔中翻涌的怒意,却如熊熊烈火,难以抑制。
“臣,钱沣,有本要奏。”他高亢而坚定的声音,在大殿中阵阵回荡。
原本低声议论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乾隆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龙袍威严,目光如炬,开口问道:“钱爱卿有何要事?”
朝堂之上,气氛突然肃穆起来,群臣分列两旁,安静地等待着钱沣的奏本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因为钱沣现如今的身份所致。钱沣现在的身份是监察御史,而监察御史就是监督和弹劾地方官员的一个差事。所以当钱沣说有本奏的时候,朝中官员都会内心有所颤动。
只见御史钱沣神色庄重,出班向前迈出坚定的一步,双手稳稳地展开手中的奏折,声音洪亮且字字铿锵有力地奏道:“陛下,臣今日斗胆,要弹劾山东巡抚国泰!此人在山东任上,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公然贪墨巨额银两。他利用职务之便,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致使山东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无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生计苦苦挣扎,而国泰却中饱私囊,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如此行径,实在是有负陛下的信任与百姓的期盼,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山东百姓一个公道!”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惊惶,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站在前排的和?听后,反应极其强烈,因为国泰的山东巡抚是和?推荐的。而国泰有事,一旦查实,就是他和?举荐之过。和?能不着急吗?
“钱沣!”和?终于按捺不住,大步出列,怒目圆睁,“你可不要血口喷人!据本官所知,国泰在山东兢兢业业,一心为民,何来贪墨之说?”
钱沣神色平静,不卑不亢地说道:“和大人,去年黄河决堤,朝廷拨银五十万两赈灾,可真正用于赈灾的不足十万两。其余四十万两,皆进了国泰的私人腰包!你可知晓?”
“荒谬!”和?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屑,“单凭你一人信口雌黄,可有证据?”
钱沣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叠账册,朗声道:“这是山东各州县呈上的账目,每一笔银两去向都记录在案。还有这些,”他又拿出一叠诉状,“是山东百姓的联名状,控诉国泰强征赋税,致使民不聊生!”
和?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怎么也没想到,钱沣竟能拿到这些铁证。他转头看向乾隆,那意思是不能轻信钱沣之言。
然后拱手道:“皇上,钱御史所言,恐怕有失偏颇。国泰在山东多年,政绩斐然,这些所谓的证据,未必可信。”
钱沣直视和?,目光如炬:“和大人,此言差矣。这些账册皆有州县官员签字画押,岂能作假?况且,国泰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早已天怒人怨。仅去年冬,济南城外冻死百姓数百,皆因国泰克扣赈灾银两所致!难道和大人想袒护国泰不成?”
乾隆看二人争执不下,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地说道:“罢了罢了,二位爱卿不必争吵。钱爱卿,此事非同小可,你可有确凿证据?”
“臣有!”钱沣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双手呈上,“这是国泰心腹所写的密信,详细记录了贪墨银两的去向。其中提到,部分银两用于贿赂朝中重臣!”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扑通”一声跪地,陈述道:“皇上明鉴!钱沣这是有的放矢!他这是想陷害奴才!”
钱沣看着和?冷冷一笑说道:“和大人大人,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和大人有举荐之嫌,然和大人若能挥刀断腕,也不失和大人清廉风范!”
乾隆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来,怒喝一声:“够了!”
大殿瞬间安静下来,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气敛息,不敢发出一丝声响。乾隆为何会发怒,因为和?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若和?卷入其中,乾隆也就有了一个失察之嫌。乾隆那是皇帝,皇帝哪儿能失察呢?
“钱沣,”乾隆寒着脸沉声道,“你可知弹劾朝廷重臣,若查无实据,该当何罪否?”
钱沣“扑通”一声跪地,叩首道:“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所言句句属实!若有一字虚言,甘受极刑!”
乾隆帝沉吟片刻,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最后缓缓开口:“传朕旨意,即刻派钦差前往山东,彻查此案!”
随着乾隆帝的话音落下,朝堂上的气氛终于松缓了些许,但众人心中都明白,这一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乾隆下旨,着刘墉、和?、钱沣三人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查访国泰的贪腐大案。
大伙可能注意到了一点情况,就是在朝堂之上钱沣弹劾国泰的时候,刘墉却一句话都没说,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和?小时候,刘墉救过和?的命,私下里和?一直与刘墉叔侄相称。另外,和?又是刘墉向乾隆请命把和?弄到了京城,进入了咸安宫官学馆读书,他们俩还有师生之嫌。这事儿皇上、纪晓岚、英廉大学士及许多老臣都知道。为了避嫌,刘墉在和?与钱沣朝堂辩论的时候,就没有敢参与其中。这倒不是袒护和?,只是不好参与而已。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