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刘墉被参
前文书讲了那么多,牵扯出两个人,还有乾隆身边的大内高手黑衣人。大内高手黑衣人和那个吏部尚书王仁咱不必多说,咱只说说那个邢公子。
邢公子何许人也?为啥他看到刘墉一惊,而刘墉看到他会一愣?再者,他一个阔绰公子,怎么就会让乾隆亲自派大内高手黑衣人对他采取措施,而刘墉却极力地保护他?
这一连串的问题,恐怕各位看官老爷都会有疑问。那么这位邢公子到底是谁呢?他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就是乾隆爷的第十一皇子,爱新觉罗·永?,所以自称邢公子,也就是“?公子”。这孩子脑袋好使,善于经商贸易。
由于乾隆严格限制皇子们经商,所以他也只能暗地里做买卖。这样,永?就和和?走得很近,和?把一些贵重的药材生意交给他偷偷地做,赚了钱都归永?。而永?也经常在乾隆面前给和?说好话,使乾隆更加宠信和?。
永?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王仁觊觎和?的位置,永?就落入了王仁的圈套。永?当然不想背叛和?,就这样被王仁陷害,差点丢了性命。
刘墉冒着生命危险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定了王仁的死罪,还了永?的清白,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时间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春,京城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急切,桃花灼灼,杏花盈盈,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芬芳。然而,在这繁花似锦的表象之下,一场不为人知的暗潮正悄然涌动。
国子监,这座承载着无数士子梦想的学府,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本应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朗朗的书声。
可今日,当刘墉身着一袭素色官袍,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大门时,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往日里,那如同春日鸟鸣般清脆悦耳的学子读书声,此刻竟如被一层薄纱所掩,稀稀拉拉,透着一股压抑与沉闷。
刘墉眉头微微蹙起,心中暗自思忖。近日朝堂之上,新政推行事宜纷繁复杂,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莫非真的疏忽了这国子监里的风吹草动?他抬眼望去,只见几个学子正神色匆匆地走过,眼神交汇间,竟带着一丝闪躲与畏惧。
在国子监的一间偏僻耳房内,国子监的资深堂官陈默堂正与他的心腹小厮王五低声交谈着。陈默堂身材微胖,平日里总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此刻却眉头紧锁,豆大的汗珠顺着他那圆滚滚的脸颊滚落,全然不顾抬手擦拭。王五则是个精瘦的小个子,脸上满是慌张之色,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听闻这事儿已经有风声传出去了,要是被上头知道了,咱们可怎么办呐?”
陈默堂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吼道:“慌什么!那些考生都是蠢货吗?难道不知道这事儿一旦败露是什么后果?咱们行事向来谨慎,只要他们守口如瓶,就不会有事儿。”王五忙不迭地点头,可那眼神中依旧满是担忧,如同一只受惊的老鼠。
原来,刚刚结束的乡试,本应是一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盛会,却被贪婪与腐败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场乡试中,竟出现了考生向堂官馈送财物的丑事。那些一心只想走捷径的考生,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不惜重金,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堂官的居所。
有个名叫连?的考生,家境殷实,可肚子里却没有多少墨水。他深知以自己那点才学,想要在科举的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在家人的怂恿下,他咬了咬牙,拿出家中多年的积蓄,用一个精美的檀木匣子装满了金银珠宝。
那夜,月色如水,连?怀揣着匣子,心跳如鼓,手脚冰凉。他在陈默堂的住处外徘徊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颤抖着抬手敲响了门。门“吱呀”一声打开,陈默堂那肥胖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连?“扑通”一声跪地,将匣子高高举起,声音带着哭腔哀求道:“大人,求您高抬贵手,给小人一条出路,日后定当重重报答。”陈默堂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婪,假意推辞了一番,最终还是收下了这份厚礼。
这些考生以为,只要金钱能够开道,就能在科举的道路上平步青云,却全然不顾这科举制度乃是朝廷选拔栋梁之材的根本,关乎着国家的兴衰与社稷的安稳。
刘墉在国子监内缓缓踱步,不经意间听到几个学子在角落里窃窃私语。一个面容清瘦的学子满脸愤慨地说:“这科举怎么能如此污浊?那些有钱的考生就能随意践踏我们的努力,天理何在啊?”另一个稍胖些的学子赶忙捂住他的嘴,慌张地说道:“小声点,这话要是被人听去,可就不得了了。”刘墉心中一振,他意识到,此事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然而,刘墉还未来得及深入调查,御史祝德麟听闻此事后,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科举公正的执着维护,毅然决然地上书弹劾刘墉。祝德麟,这位刚正不阿的御史,平日里就对官场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此次听闻国子监的科举贿赂丑闻,他更是义愤填膺。在弹劾奏章中,他言辞犀利,直指刘墉身为兼理国子监事务的官员,却未能及时察觉并制止这等贿赂丑行,难辞其咎下载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页加入书签
乾隆帝看到奏章后,龙颜大怒。科举之事,关乎国家根本,容不得丝毫马虎。他当即下令彻查此事,并对刘墉做出了严厉的处分。刘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心中虽满是委屈,但他深知自己身为朝廷官员,肩负着维护科举公正的重任。如今出了这般丑闻,自己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失察之责。他没有丝毫辩解,而是暗暗发誓,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给朝廷和天下学子一个公正的交代。一场围绕科举公正的激烈较量,就此拉开了帷幕,而刘墉,也将在这场风暴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刘墉回到府邸,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盛开的春花,却无心欣赏。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首先,他要找到那些可能知晓内幕的学子。但这件事谈何容易,学子们都惧怕被牵连,大多选择明哲保身。刘墉决定从最信任的几位幕僚入手,让他们暗中去和国子监的学子们接触,以温和的方式询问,打消他们的顾虑。
与此同时,祝德麟也在为进一步彻查此事而忙碌着。他深知,此次事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祝德麟一方面收集着各方的线索,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刘墉的行动。他对刘墉并无私人恩怨,只是希望能通过此次事件,彻底整顿科举的风气。
而在陈默堂这边,他开始坐立不安。虽然表面上还强装镇定,可内心却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担心那些收了钱的考生会因为害怕而泄露秘密,于是派人暗中威胁那些考生,警告他们若是敢吐露半个字,后果将不堪设想。
连?自从送了礼之后,每日都提心吊胆。他本以为买通了堂官就能高枕无忧,可如今看到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心中后悔不已。他想去找陈默堂退钱,可又怕遭到报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陈默堂派来的人找到了他,恶狠狠地警告他不许乱说。连?吓得脸色苍白,连连点头。
刘墉的幕僚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一些学子口中得知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了解到,除了连?之外,还有其他几位考生也参与了贿赂。而且,似乎有一个神秘的中间人在牵线搭桥。刘墉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喜,他知道,只要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或许就能揭开整个事件的真相。
然而,就在刘墉准备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麻烦。一些朝中官员开始为陈默堂说情,他们在乾隆帝面前旁敲侧击,试图减轻此事的影响。这些官员或是与陈默堂有利益往来,或是担心此事牵连太广,影响朝堂的稳定。乾隆帝在这些声音的干扰下,对刘墉的调查产生了一丝怀疑。他下旨让刘墉尽快给出调查结果,同时警告他不可偏袒任何人。
刘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既要面对朝中的说情势力,又要尽快查明真相。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他知道,科举公正乃是国家的根基,若是在这件事上妥协,将会让天下学子寒心,也会让朝廷的威望受损。
刘墉重新梳理了所有线索,决定从那个神秘的中间人入手。他派出了最得力的捕快,四处打听中间人的下落。经过一番艰苦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这个关键人物——一个名叫图三的市井混混。图三平日里游手好闲,专靠给人牵线搭桥谋取私利。
刘墉亲自审问图三。图三刚开始还百般抵赖,妄图蒙混过关。但刘墉凭借着他那犀利的眼神和高超的审讯技巧,逐渐突破了图三的心理防线。图三终于交代了整个贿赂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哪些考生参与了贿赂,给了陈默堂多少财物,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刘墉拿到这份关键的口供后,心中大喜。但他知道,还不能掉以轻心。陈默堂身为国子监堂官,在朝中也有一定的人脉,他必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刘墉整理好所有证据,准备向乾隆帝上奏。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宫面圣的前夕,陈默堂得到了消息。他惊恐万分,决定铤而走险。他买通了刘墉府邸的一个家丁,企图偷走那份口供。这个家丁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刘墉的书房。就在他翻箱倒柜找到口供,准备溜走的时候,被刘墉安排的暗卫当场抓住。
刘墉看着被押上来的家丁和失而复得的口供,心中暗叹陈默堂的狗急跳墙。他知道,这场较量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带着证据,毅然进宫面圣。
乾隆帝看到刘墉呈上的证据后,龙颜大怒。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堂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破坏科举制度。乾隆帝当即下令,将陈默堂革职查办,参与贿赂的考生全部取消考试资格,并永不录用。同时,对那些为陈默堂说情的官员也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尽管如此,祝德麟也没有放过刘墉。他深知,科举舞弊之风若不遏制,必将如蝼蚁蛀堤,腐蚀朝廷根基。于是,在那寂静的深夜,祝德麟书房内灯火通明,他奋笔疾书,一纸弹劾奏章如利箭般直指兼管国子监的刘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