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177章 永瑆突起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说刘墉不仅官复原职,还得到了乾隆的奖赏。而和?想扶植的永?却被降为贝子,从此与皇位无缘。和?在一旁吓得满头大汗,生怕永?说出这一切与他有关。以他对乾隆的揣摩,他知道乾隆也猜出了个七七八八。刘墉的复出,更是让和?气得肺都快炸了。

    自永?陷害永琪一事被刘墉化解后,朝堂之上表面看似恢复了平静,可暗地里,各方势力的争斗却如潜藏在深海下的暗流,愈发汹涌。

    和?虽因永?被降为贝子而心中暗恨,但并未就此放弃在皇子间扶持新主的计划。他深知,只要乾隆一日未立储君,这场权力的角逐就远未结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将目光投向了十一皇子永?。

    永?自幼聪慧,工于书法,在文人雅士中颇具声望,且性格相对温和。和?认为若能辅佐他登上皇位,自己日后的权势必然稳固。

    于是,和?开始频繁与永?接触。先是以探讨书法之名,送了许多珍稀的名家墨宝到永?府上,渐渐拉近了与永?的关系。永?起初对和?之前的摇摆极为厌恶,对他如今的示好心存疑虑。但和?巧言令色,不断在他面前诉说着对其才华的钦佩,以及为其谋划未来的“忠心”。时间一长,永?渐渐放松了警惕,与和?的来往也日益密切起来。

    而刘墉这边,官复原职后,更加忧心皇子间的争斗会再次引发宫廷危机。他深知和?不会就此罢休,必定还会有所动作。因此,刘墉一面暗中留意着和?的一举一动,一面苦思如何劝说乾隆尽快公示储君之人,以安朝局。

    这日,刘墉进宫向乾隆奏事完毕后,趁机再次进言:“皇上,如今皇子们已长大成人,朝局因储君未定而暗流涌动。若能早日公示储君之位,一则可让皇子们各安其位,二则也能使朝堂上下人心稳定,望皇上三思。”

    乾隆听后,神色凝重,微微叹了口气道:“刘墉,朕也并非不知此事的紧要,只是储君乃国之大事,更要防止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需谨慎考量,不可草率公示。”刘墉见乾隆态度有所松动,赶忙趁热打铁:“皇上圣明,只是如今局势复杂,还望皇上能尽早决断,以免再生事端。”乾隆摆了摆手,说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刘墉退下后,乾隆陷入了沉思。他心中其实早已有了心仪的储君人选,只是担心过早公布会引发皇子间更激烈的争斗。如今刘墉再次提及,让他意识到此事似乎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然而,和?却不知乾隆已有储君人选,仍在紧锣密鼓地为永?造势。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暗示一些大臣在朝堂上对永?的才华和品德多加夸赞,同时又在暗中打压其他皇子的势力。一时间,朝堂上关于永?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四皇子永?在和?转而支持永?后,心中大为不满。他本以为和?会一直辅佐自己,如今和?的背叛让他感到被愚弄。永?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他开始与一些对和?不满的大臣暗中来往,谋划着如何扳倒和?,夺回自己在这场储君之争中的优势。

    一日,永?在府中宴请几位大臣。席间,永?愤愤地说道:“和?那老贼,见风使舵,如今转而支持永?,实在可恶!若不将他除去,我等日后必无宁日。”一位大臣附和道:“四阿哥所言极是,和?在朝中权势过大,结党营私,早已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只是他深得皇上信任,想要扳倒他,并非易事。”另一位大臣沉思片刻后说道:“依在下之见,我们可搜集和?贪污受贿的证据,再寻机呈给皇上,皇上一向痛恨贪官污吏,若证据确凿,和?必定难逃一死。”永?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此计甚好,就劳烦各位大人费心了,只要能扳倒和?,本皇子定不会亏待大家。”

    于是,永?等人开始秘密收集和?的罪证。他们买通了和?府上的一些下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不少和?贪污受贿的细节,又派人暗中跟踪和?与一些官员的往来,记录下他们之间的不正当交易。

    而和?这边,对永?等人的行动浑然不觉,仍沉浸在为永?谋划皇位的美梦中。他为了让永?在乾隆面前更加出彩,策划了一场盛大的文化活动,邀请了京城众多文人雅士参加。永?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诗词才华,赢得了众人的一致赞誉。和?趁热打铁,让一些大臣在乾隆面前提及此事,乾隆听后,虽对永?的才华表示赞赏,但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特别之意。

    随着永?等人收集的证据越来越多,他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在早朝之上向乾隆参奏和?。这日早朝,永?率先出列,向乾隆奏道:“父皇,儿臣有要事启奏。和?身为朝廷重臣,却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在朝中一手遮天,恳请皇上明察。”说罢,永?将一叠厚厚的证据呈了上去。

    乾隆接过证据,脸色渐渐变得阴沉起来。他仔细翻阅着证据,心中对和?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不已。然而,就在乾隆准备发作之时,和?却不慌不忙地出列,跪地奏道:“皇上,四阿哥这是在污蔑奴才。这些所谓的证据,都是他为了陷害奴才而伪造的。奴才对皇上忠心耿耿,绝无贪污受贿之举。”

    永?一听,急道:“皇上,和?一派胡言,这些证据都是微臣费尽心力收集而来,千真万确,还望皇上明鉴。”

    乾隆看着和?和永?,心中十分纠结。他深知和?的能力,且多年来和?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为自己处理了不少棘手的事务;但眼前的证据又让他不得不信。思索片刻后,乾隆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草率定论。朕会派人彻查,若和?真有贪污受贿之举,朕绝不姑息;若四阿哥是故意陷害,朕也定不轻饶。退朝!”

    散朝后,和?心中暗恨永?。他知道,若不尽快想办法应对,此次恐怕在劫难逃。回到府中,和?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对策。谋士们经过一番讨论后,认为要想化解此次危机,必须想办法让那些证据失去效力,同时还要反咬永?一口,说他蓄意陷害朝廷大臣。

    于是,和?派人暗中威胁那些为永?提供证据的人,让他们改口否认之前的供词。同时,又买通了几个与永?有过节的官员,让他们在皇上面前弹劾永?,说他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不择手段,诬陷忠良。

    几天后,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向乾隆禀报,称经过仔细调查,并未发现和?贪污受贿的确凿证据,反而发现永?有结党营私、意图陷害大臣的嫌疑。乾隆听后,心中对永?大失所望,将永?召进宫来,严厉斥责了一番。永?有口难辩,只能跪地谢罪。

    经此一事,和?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还让永?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永?在和?的运作下,在朝堂上的地位愈发稳固,支持他的大臣也越来越多。

    刘墉得知此事后,心中明白和?必定在背后做了手脚,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为永?辩解。他更加担心和?会因此更加肆无忌惮,皇子间的争斗也会愈发激烈。

    就在刘墉忧心忡忡之时,宫外传来了一个消息,让宫廷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来,南方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叛军势力迅速壮大,已经攻占了好几座城池。乾隆得知后,大为震惊,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派兵镇压,有的主张招安。和?见状,觉得这是一个为永?树立威望的好机会。他出列奏道:“皇上,奴才以为,叛军势大,若不尽快镇压,必将危及朝廷根基。十一阿哥永?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谋略颇有见解,奴才举荐他挂帅出征,定能平定叛乱,为皇上分忧。”

    乾隆听后,心中有些犹豫。他虽知道永?有些才华,但从未让他带兵打过仗,担心他难以胜任。永?见乾隆犹豫,赶忙出列,跪地奏道:“皇阿玛,儿臣愿为皇阿玛分忧,恳请皇阿玛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平定叛乱,若有闪失,儿臣甘愿领罪。”

    乾隆看着永?坚定的眼神,心中一动,最终决定让永?挂帅出征。永?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出征事宜。和?则在一旁全力协助,为永?调配粮草、挑选将领,忙得不亦乐乎。

    刘墉看着和?和永?的举动,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他深知和?此举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担心永?此去会遭遇不测,同时也担心和?会利用此次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永?出征后,刘墉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消息。起初,永?率领的军队进展顺利,接连收复了几座被叛军攻占的城池。乾隆得知后,十分高兴,对永?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和?也因此在朝中更加得意,时常在大臣们面前炫耀自己举荐永?的功劳。

    然而,就在众人都以为胜利在望之时,战局却突然发生了逆转。叛军不知从何处得到了一批精良的火器,实力大增,对永?的军队展开了猛烈的反攻。永?的军队一时抵挡不住,节节败退。

    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大为震惊,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和?见状,心中暗暗着急,他担心永?此次失利会影响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进而影响自己的计划。于是,和?再次出列奏道:“皇上,十一阿哥此次失利,实因叛军突然得到外援,并非他指挥不力。奴才恳请皇上再给十一阿哥一些时间,奴才愿亲自前往前线,协助十一阿哥作战,定能扭转战局。”

    乾隆听后,思索片刻后说道:“也好,和?,朕命你即刻前往前线,协助永?作战。务必尽快平定叛乱,不得有误。”和?领命后,匆匆收拾行装,奔赴前线。

    刘墉看着和?离去的背影,心中疑虑重重。他觉得和?此去,恐怕不只是协助作战那么简单,说不定会有更大的阴谋。于是,刘墉决定派自己的心腹暗中前往前线,密切关注和?和永?的动向。

    和?到达前线后,表面上与永?商议作战策略,共同指挥军队抵御叛军的进攻,暗中却在谋划着如何利用此次机会为永?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一面派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永?此次失利是因为朝中有人故意不提供足够的粮草和武器,以此来激起士兵们对朝廷的不满;一面又与叛军暗中勾结,答应给叛军一些好处,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假意投降,然后再让永?接受投降,这样永?便可立下大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