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122章 乡试奇冤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岛上叛乱者林爽文的叛军被剿灭之后。

    由于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刚愎自用,当时到了台湾,任承恩与黄仕简虽身经百战,却一时难以适应台湾的局势。数月过去,战事胶着,清军进展缓慢,平乱之事迟迟不见成效。再加上任承恩在陆上指挥时常判断失误,使将士们奔波劳碌却屡屡扑空;黄仕简在海上也未能有效切断叛军补给。半年多时间转瞬即逝,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乾隆大发雷霆,一道圣旨将任承恩与黄仕简革职拿问。

    而此时的台湾镇提督总兵柴大纪,在战前坚守自己的防区,努力维持着一方秩序。他亲自日夜巡查防务,激励士兵士气。然而,官场风云变幻,局势并未因他的坚守而好转。

    战后,在福康安眼中,柴大纪虽有守城之功,却也存在诸多“问题”。福康安弹劾柴大纪贪赃枉法,作战时亦有不力之举。这些指控犹如重磅炸弹,让柴大纪陷入了绝境。就这样,柴大纪也踏上了与任承恩、黄仕简相同的道路——被押解进京。

    最终,柴大纪未能逃脱命运的审判,在京城被处决。而任承恩与黄仕简,也按大清律惩处,为他们作战不力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场台湾平乱之战,因诸多将领的种种变故,成为一段充满波澜与唏嘘的历史篇章,被后人所铭记,也不断警示着后世为官者,在其位,当谋其政,不可有负皇恩与百姓的期许。

    平台之后的乾隆五十二年,天下承平,科举取士依旧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年,山东乡试的主考官,正是素有刚正不阿之名的刘墉(刘罗锅)。刘墉为其母丁忧期限未满,却被乾隆一道诏书任命为山东乡试主考官。

    乡试考场设于济南贡院。乡试开始当日,此处戒备森严,考生们怀揣着十年寒窗的梦想,鱼贯而入。刘墉身着朝服,神情严肃,在考场内四处巡查。他那犀利的目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科举乃国家根本,关乎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容不得丝毫马虎。

    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第三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考场的平静。一名考生在考棚内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待考官们发现时,已然气绝身亡。刘墉听闻消息,急忙赶到现场。死者面色青紫,双眼圆睁,死状极为恐怖。刘墉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尸体,发现并无明显外伤,心中顿生疑窦。

    “这考生叫什么名字?来自何处?”刘墉面色凝重地询问身旁的副主考。

    “回大人,死者名叫李福,是德州府的考生。”副主考战战兢兢地回答。

    刘墉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忖:这李福年纪轻轻,为何会在考场突然暴毙?是突发恶疾,还是另有隐情?他当即吩咐道:“速去通知仵作,仔细查验尸体,务必查明死因。同时,封锁考场,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

    消息传出,整个考场顿时人心惶惶。考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原本紧张的考试氛围愈发压抑。刘墉深知,此事若不尽快查明真相,消除学子们心中的疑虑,必将影响此次乡试的公正性,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风波。

    仵作经过一番仔细查验,得出结论:李福并非死于疾病,而是中毒身亡。此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考场内炸开了锅。刘墉听闻后,脸色愈发阴沉。他深知,这起命案背后,恐怕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刘墉决定从李福的人际关系入手展开调查。他派人前往德州府,了解李福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平日里的交往之人。经过一番周折,调查人员带回一些重要线索。原来,李福家境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在当地颇有名气。然而,就在此次乡试前,他的家中突然变得富裕起来,不仅还清了多年的债务,还购置了不少田产。

    “这其中必有蹊跷。”刘墉心中暗道,“一个寒窗学子,哪来的如此巨款?莫非与此次命案有关?”他又联想到考场内的情况,突然意识到,这起命案或许与乡试考题有关。

    刘墉再次来到考场,仔细查看李福的试卷。试卷上的字迹工整,文章也写得洋洋洒洒,颇具文采。但刘墉敏锐地发现,李福所答题目,与他之前在一些文人雅士间流传的“预测题”竟有几分相似。

    “难道真有人泄露考题?”刘墉心中一惊,他深知,若此事属实,那将是一桩惊天大案,牵涉到的权贵恐怕不在少数。他决定暗中调查,务必将幕后黑手揪出来,还山东科举一个公正。

    刘墉深知此事重大,不能打草惊蛇。他乔装打扮,扮作一名道长,深入济南城的大街小巷,以看相为名与一些文人墨客、书商以及考场周边的乡亲交谈,试图获取更多线索。

    在一家名为“墨香斋”的书店里,刘墉结识了一位被称为王掌柜的书商。王掌柜为人精明,消息灵通,对济南城的大小事情似乎都了如指掌。刘墉与他闲聊时,有意无意地提及此次乡试和李福的命案。

    王掌柜听后,神色微微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说道:“道爷,这科举之事,咱一介小民可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听说最近城里有些传言,说是有人在暗中买卖考题,谋取私利。”

    刘墉心中一喜,连忙追问道:“王掌柜,不知您可知道这传言从何而起?涉及哪些权贵?”

    王掌柜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道:“道爷,我也只是道听途说。听说此事与山东巡抚衙门的某位大人有关。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只是近来有不少考生花重金购买所谓的‘乡试秘籍,据说里面就有考题。”

    刘墉心中暗自记下,继续与王掌柜攀谈,试图获取更多细节。离开“墨香斋”后,刘墉马不停蹄地前往巡抚衙门附近进行暗访。他发现,巡抚衙门附近的一些客栈里,时常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出入,这些人举止不凡,出手阔绰,似乎在做着什么交易。

    经过一番暗中观察,刘墉逐渐锁定几个嫌疑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公孙富的富商,此人与巡抚衙门关系密切,平日里在济南城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还有一位是巡抚衙门的师爷,名叫赵德昌,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在巡抚衙门中颇受重用。刘墉怀疑,这两人很可能与考题买卖案有关。

    就在刘墉紧锣密鼓地调查时,他却陷入重重困境。首先,他虽然掌握一些线索,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公孙富和赵德昌与考题买卖案有关。其次,他的调查行动似乎引起了对方的警觉,一些对他不利的谣言开始在城中流传。

    有人说刘墉故意刁难考生,草菅人命,导致李福在考场暴毙。还有人说刘墉收受贿赂,企图掩盖真相。这些谣言越传越离谱,很快便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乾隆皇帝大怒,下旨责令刘墉尽快查明真相,若有不实,必将严惩不贷。

    刘墉深知这是对手在背后搞鬼,企图扰乱他的调查。但他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查明真相的决心。然而,公孙富和赵德昌等人见谣言未能奏效,便开始对刘墉展开更为阴险的阴谋。

    一天夜里,刘墉在回住处的途中,突然遭遇一群黑衣人袭击。黑衣人手持利刃,武艺高强,刘墉身边的护卫虽然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纷纷受伤。刘墉临危不惧,他一边与黑衣人周旋,一边寻找脱身之机。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甄平带着一队官兵及时赶到,击退了黑衣人。

    原来,刘墉早料到对手可能会对他不利,暗中安排甄平带人暗中跟随。此次虽然逃过一劫,但刘墉深知,对手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调查将会更加艰难。

    面对重重困难,刘墉并未气馁。他重新梳理线索,决定从公孙富和赵德昌的经济往来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派甄平暗中调查公孙富的生意账目,发现公孙富在乡试前曾与一个神秘人有过几笔巨额交易。通过进一步追查,刘墉终于找到了这个神秘人——巡抚衙门的一名小吏。

    刘墉亲自审问这名小吏,起初,小吏百般抵赖,但在刘墉的强大心理攻势下,他最终交代了一切。原来,赵德昌受山东巡抚指使,负责泄露考题。他与公孙富勾结,由公孙富负责寻找买家,将考题高价卖给那些想要走捷径的考生。由于李福博学多才,便给人当了“枪手”,得了不少财物。原本公孙富不让他参加乡试的,可他偏偏出现在了贡院。这便触到了公孙富、赵德昌这伙人的禁忌,他们就在李福的饭菜中做了手脚。一个博学多才的李福就这样断送了性命。

    刘墉得到这份关键口供后,如获至宝。他又派人搜查了公孙富的住处,找到了考题的原始底稿以及交易账本。这些铁证如山,足以证明公孙富和赵德昌等人的罪行。

    刘墉深知,此事牵扯到山东巡抚,必须谨慎行事。他将所有证据整理妥当,让甄平借助粘杆处的力量秘密送往京城,呈递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山东巡抚、赵德昌、公孙富等人革职查办,并命刘墉继续彻查此案,务必将所有涉案人员一网打尽。

    刘墉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在山东展开大规模的抓捕行动,将与考题买卖案有关的官员、富商以及相关人员全部缉拿归案。经过一番审讯,案件真相大白,所有涉案人员均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在公堂上,刘墉义正言辞地宣判:“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关乎社稷兴衰,容不得半点舞弊。尔等为谋取私利,竟敢泄露考题,草菅人命,罪大恶极。今依大清律例,将山东巡抚押送京城受审;将赵德昌、公孙富等人即刻问斩,其余涉案人员,按情节轻重,分别论处。”

    消息传出,山东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那些被冤屈的考生也终于沉冤得雪,对刘墉感恩戴德。此次乡试奇案,在刘墉的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然而,就在乾隆五十一年山东乡试放榜之日,气氛热烈又紧张。寒门学子宋建高中第一名举人,这本是天下同庆、彰显科举公正之喜,然而,一场阴谋的暗流却在平静表象下悄然涌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