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28小说网 > 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166章 英使觐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28小说网] https://www.28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由于英印部队在廓尔克境内与大清军队一战而全军覆没之后,英印当局领略了大清军队的英勇无敌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从此之后,虽然经常有小摩擦,但是双方都会尽可能地进行克制,也再无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乾隆五十七年,在大英帝国首都伦敦白厅的英国外交部大楼内,气氛凝重而热烈。一群身着华丽制服、头戴精致假发的官员们正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橡木会议桌旁,激烈地讨论着关乎大英帝国这次因英印军队在廓尔克与大清的这次大战后,害怕大清国借此来没收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资产及今后与大清帝国贸易格局的重大计划,便决定派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前来神秘而古老的东方神秘大国——中国。

    马戛尔尼勋爵,这位在外交与军事领域都颇有建树的贵族,曾在北美殖民地和印度等地任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此次出使大清责任重大,但内心的使命感与对荣誉的渴望让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

    ,随着一声令下,马戛尔尼率领着“狮子”号战舰、“印度斯坦”号商船缓缓驶离伦敦港口,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漫征程。

    经过近九个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在乾隆五十八

    年

    五月,马戛尔尼使团的船只缓缓驶入中国的港口,岸边早已站满了好多观望的中国百姓。

    马戛尔尼勋爵站在船头,望着眼前这片陌生而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土地,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将决定此次出使的成败。

    很快,大清的官员登上了他们的船。马戛尔尼勋爵以西方的礼仪热情地迎接他们,并通过翻译表达了使团的来意以及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中国官员们礼貌地回应着,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矜持。

    在与中国官员的初步沟通中,马戛尔尼勋爵得知,他们需要先前往天津,然后再由陆路前往北京觐见乾隆皇帝。

    无奈之下他们又经过数日的航行,使团终于抵达天津。当他们踏上天津的土地时,受到了当地官员更为隆重的接待。但同时,马戛尔尼勋爵也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官方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接下来,使团从天津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向北京行进。然而,就在使团抵达北京城外的通州时,一场围绕礼仪的风暴悄然来袭。

    按照中国的传统,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这对于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秉持平等外交观念的马戛尔尼勋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清政府的礼部官员郑重地向马戛尔尼勋爵传达了这一要求。马戛尔尼勋爵听闻后,眉头紧锁,他通过翻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大英帝国,即使是对国王,也只是行单膝跪地、吻手之礼。三跪九叩之礼,有失我大英使节的尊严,我难以接受。”

    礼部官员们听后面露不悦,他们向马戛尔尼勋爵反复强调这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礼仪,是对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尊崇,任何外国使节都不能例外。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气氛也变得愈发紧张。

    由于觐见礼仪之争陷入僵局,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城内。乾隆皇帝听闻后,心中也颇为不悦。但他念及大英帝国远渡重洋而来,且马戛尔尼使团携带了诸多珍贵礼物,经过朝堂商榷之后,刘墉、王杰、纪晓岚等人推举了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出面斡旋此事。

    和?,这位在乾隆朝精通多种语言宠臣,向来以精明圆滑着称人物,变成了这次关于觐见礼仪谈判的主要官员。他亲自来到通州,会见马戛尔尼勋爵。和?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试图以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解决这场纷争。

    “马戛尔尼勋爵,我深知贵国与我国礼仪有所不同。但三跪九叩之礼,实乃我中华数千年之传统,关乎国家尊严与皇帝威严。此次陛下特命我前来,也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损贵国尊严,又能让陛下感受到贵国的诚意。”和?说道。

    马戛尔尼勋爵对和?的到来表示欢迎,也感受到了他的诚意。但在礼仪问题上,他依旧坚守底线:“和大人,我理解中国的传统,但在我国,平等外交是基本原则。若行三跪九叩之礼,回国后我无法向国王交代,也会被国人视为有损国家尊严。”

    和?沉思片刻后,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勋爵,可否在觐见时,贵使团成员着本国服饰,行单膝跪地之礼,但需向陛下行九次,如此既能体现对陛下的敬重,又能保留贵国礼仪特色。”

    马戛尔尼勋爵听闻后,心中有所动摇。他意识到,若继续僵持下去,可能会彻底破坏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导致此次出使无功而返。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接受和?的这一方案。

    然而,就在双方以为礼仪之争就此平息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部分中国官员认为,即使是行单膝跪地九次,也有失中国皇帝的威严,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使团中的一些极端成员,也对马戛尔尼勋爵的妥协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大英帝国的背叛。礼仪之争再次陷入复杂的局面,使团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随着礼仪之争的持续发酵,使团与清政府之间的信任基础开始动摇。在等待觐见乾隆皇帝的日子里,双方表面上依旧保持着礼貌,但暗中却充满了戒备。

    马戛尔尼勋爵察觉到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他深知,若不能尽快解决礼仪问题,顺利完成觐见,不仅此次出使的目标将化为泡影,再加上英印军队参战廓尔克战争,甚至可能引发中英两国之间的不愉快。他心急如焚,却又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内部对于如何对待马戛尔尼使团也产生了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员坚决主张维护传统礼仪,认为若对洋人让步,将会损害天朝上国的威严。而一些相对开明的官员则担心,过度坚持礼仪会错失与西方交流合作的机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各种谣言也开始在京城内外流传。有人说洋人此次前来心怀不轨,是想窥探中国的虚实;也有人说马戛尔尼使团傲慢无礼,根本没有诚意与中国交好。这些谣言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使团的反感与警惕。

    马戛尔尼勋爵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他一方面要安抚使团成员的情绪,防止内部出现混乱;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与清政府沟通,寻求解决礼仪问题的最终方案。在这重重压力之下,他能否找到一条出路,顺利实现与乾隆皇帝的会面,进而开启中英友好交流的大门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而使团在北京的日子,也变得愈发艰难起来。

    在礼仪之争的漩涡中挣扎多日后,马戛尔尼勋爵与清政府的协商终于迎来了转机。经过多轮艰难的谈判与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马戛尔尼勋爵在觐见乾隆皇帝时,行单膝跪地、免冠鞠躬之礼,同时呈上国书与礼物。这一方案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马戛尔尼勋爵所坚持的大英帝国礼仪特色,又兼顾了中国朝廷对于皇帝尊严和传统礼仪的要求。

    得知这一消息后,马戛尔尼勋爵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他深知,虽然这一结果并非完全如自己所愿,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他立即召集使团成员,向大家通报了这一决定,并强调此次觐见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使团成员们听闻后,虽然仍有部分人对此方案心存不满,但在马戛尔尼勋爵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接受了安排。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为觐见做最后的准备工作,精心整理着装,反复练习礼仪动作,确保在觐见时能够展现出大英帝国的风采与素养。

    而清政府方面,也在为乾隆皇帝的接见做着周密的部署。宫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装饰得金碧辉煌。礼部官员们更是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从觐见的流程到仪式的安排,都进行了反复的演练,以确保整个过程庄重、得体,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

    乾隆五十八年

    八月

    ,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使团成员,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前往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严肃而庄重的神情。

    当使团进入行宫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撼。宏伟的宫殿错落有致,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宫殿前的广场上,排列着整齐的仪仗队,士兵们身着华丽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

    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马戛尔尼勋爵一行来到了乾隆皇帝所在的大殿前。此时,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面容威严而又慈祥。马戛尔尼勋爵按照事先商定的礼仪,单膝跪地,免冠鞠躬,向乾隆皇帝呈上了大英帝国国王的国书以及精心准备的礼物。

    乾隆皇帝接过国书,仔细端详着这位来自远方的使节,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马戛尔尼勋爵趁机通过翻译,向乾隆皇帝表达了大英帝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扩大贸易往来的意愿。他言辞恳切,详细阐述了中英合作所能带来的诸多益处,希望乾隆皇帝能够予以考虑。

    乾隆皇帝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并未有太大的变化。待马戛尔尼勋爵说完后,他缓缓开口,对大英帝国使团的远道而来表示了欢迎,并对他们带来的礼物表示赞赏。但对于马戛尔尼勋爵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和扩大贸易的请求,乾隆皇帝并未当场给出明确的答复。

    觐见结束后,马戛尔尼勋爵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并未完全绝望。他觉得,虽然乾隆皇帝没有立即答应他们的请求,但至少态度还算友善,这或许意味着还有进一步协商的可能。

    在热河行宫的日子里,马戛尔尼勋爵一边等待着乾隆皇帝的最终答复,一边与清政府的官员们进行着交流。他试图通过与官员们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同时也向他们介绍大英帝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希望能够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